首页 > 最新动态 > GCr15轴承钢从奥氏体化温度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最新动态
GCr15轴承钢从奥氏体化温度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2024-12-27120

近年来,已对轴承钢的质量调控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多种热处理工艺。GCr15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及钢中的夹杂物等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因此必须研究轴承钢在热处理过程中夹杂物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及组织转变规律。然而,传统的热处理工艺研究方法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实时跟踪和观察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原位研究能更深入直观地了解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变化,精确系统地揭示从奥氏体化温度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动态研究钢中夹杂物与组织交互作用的机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用材料为国内某钢厂生产的GCr15 轴承钢铸坯和线材,其化学成分如表1 所示。


研究的重点是铸坯和线材在从奥氏体化温度冷却的过程中魏氏组织和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成的机制,设定的铸坯和线材从900℃冷却的速率如图1 所示。采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high-temperature confocal laser microscope, HT-CLSM)对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进行原位检测,记录GCr15 钢的组织转变及第二相粒子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并截取图像利用ImageJ软件测定夹杂物的直径(夹杂物近似圆形),随后采用Origin 软件统计夹杂物的尺寸分布。


     试样冷却至室温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二次电子像和能谱分析技术检测试样的组织和元素分布。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1号和2号铸坯试样以30℃/min 的速率从900℃冷却至600℃的过程中,奥氏体晶界均形成了魏氏组织(Widmannstaetten structure, W)及少量晶内针状铁素体(intragranularacicular ferrite, IAF)。图2为1号铸坯试样在冷却过程中组织转变的原位图像,魏氏组织(图中箭头所示)在730 ℃左右开始少量形核,进一步冷却还有新的魏氏组织形成,并有少量晶内针状铁素体在第二相粒子上形成。如图2(c)所示,晶内针状铁素体(图中方框所示)在630℃左右在第二相粒子上形核和长大。

    如图3所示,2号铸坯试样在冷却至800℃左右时有魏氏组织在奥氏体晶界形成,随着温度的下降,还有新的魏氏组织形核和长大;在冷却至760℃左右时有晶内针状铁素体在第二相粒子上形核,并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而单向长大;在720℃左右又有新的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成,并单向和双向长大;冷却至660℃以下,没有新的晶内针状铁素体产生。


    原位检测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铸坯试样中的第二相进行了形貌和成分检验,确定该相为Al2O3,如图4所示。有研究表明,能促进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成的夹杂物大多是复杂的多相夹杂物,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能促进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成。然而,本文试验发现,Al2O3也能显著增加晶内针状铁素体的形核数量。


    3 号线材试样的原位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图5表明,在以30℃/min 的速率从900℃冷却至600℃的过程中,线材中有Al2O3夹杂物形成。冷却至700℃左右时,有大量晶内针状铁素体在Al2O3 夹杂物上形核并长大;冷却至670 ℃时,晶内针状铁素体不再长大;线材中未形成魏氏组织。HT-CLSM 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验均表明,有晶内针状铁素体在Al2O3夹杂物上形成,如图6所示。


    3号线材试样中Al2O3 夹杂物的尺寸分布如图7(a)所示。Al2O3 夹杂物大多为小颗粒状,尺寸小于3μm,最大为15μm。截取3号线材试样的原位检测图像,利用ImageJ 软件测定了原位观察区内能诱导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核的Al2O3 夹杂物尺寸,结果如图7(b)所示,可见能诱导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核的Al2O3 夹杂物尺寸均小于6μm。将难以精确测定尺寸的Al2O3夹杂物认定为小于1μm,极小(小于1μm)尺寸的Al2O3 夹杂物诱导铁素体形核的概率最大。大于3μm 的Al2O3夹杂物诱导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核的效果会随着其尺寸的增大而变差,尺寸大于6μm的Al2O3 夹杂物不会诱导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成。


    铸坯和线材中晶内针状铁素体的长大方式如图8所示。图8(a)表明,晶内针状铁素体没有取向差角,单向平直长大;图8(b)表明,晶内针状铁素体有大角度取向差角;图8(c)表明,晶内针状铁素体有反向生长模式。晶内针状铁素体还有如图8(d)所示的多分枝取向长大模式。


    总之,GCr15 钢铸坯和线材中晶内针状铁素体的长大方式有多种,还会相互碰撞和交织形成互锁(Interlock)结构。

2.2 组织转变机制

   在以30℃/min 的速率从900℃冷却至600℃的过程中,1 号、2 号铸坯中均有魏氏组织在奥氏体晶界形成,而3号线材无魏氏组织形成。魏氏组织的产生不仅受冷却速率的影响,钢的化学成分和奥氏体晶粒度也有影响,本文试验结果表明,奥氏体晶粒尺寸对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更明显。1号、2号铸坯和3号线材原位检测结果的对比如图9 所示,用黄色线段显示奥氏体晶界,铸坯中奥氏体晶粒平均尺寸为237μm,线材中为145μm,较大的奥

氏体晶粒尺寸会使铁原子难以充分扩散,导致铸坯以较低速率冷却时也能产生魏氏组织。而线材中的奥氏体晶粒较小,未形成魏氏组织。


1号、2号铸坯试样和3号线材试样以30℃/min 的速率从900℃冷却至600℃时,均有针状铁素体在尺寸小于6μm 的Al2O3 夹杂物上形成。小尺寸(小于3μm)Al2O3 夹杂物能有效促进铁素体形成,尺寸小于1μm的Al2O3 夹杂物诱导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核的概率最大,这可能与这些极小尺寸的夹杂物有更多的形核点有关。尺寸超过6 μm 的Al2O3 夹杂物不会诱导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核。

2.3 组织对钢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魏氏组织是针状先共析渗碳体(或铁素体)从晶界伸入晶内,且定向分布,是一种特殊的过热组织,极为粗大,针片末端易产生应力集中,显著降低钢的力学性能。
轴承钢中夹杂物上常常会形成晶内针状铁素体,并辐射状长大,能阻碍裂纹扩展。当钢材受外力作用时,裂纹易在晶界或缺陷处产生和扩展,但晶内针状铁素体能延缓裂纹形成和扩展。此外,交叉互锁分布的晶内针状铁素体还能细化钢材的组织,从而提高钢材的强韧性,较多的晶内针状铁素体能改善轴承钢的力学性能。
3

结论 

(1)在以30℃/min 的速率从900℃冷却至600℃的过程中,GCr15 轴承钢铸坯中奥氏体晶粒的平均尺寸为237μm,线材中为145μm;铸坯中形成了魏氏组织,线材中未形成魏氏组织。

(2)GCr15钢铸坯和线材以30℃/min 的速率从900℃冷却至600℃的过程中均有晶内针状铁素体在尺寸小于6μm的Al2O3 夹杂物上形成。

(3)GCr15 钢奥氏体晶粒度对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比冷却速率的影响更明显;在Al2O3夹杂物上形成晶内针状铁素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尺寸Al2O3 夹杂物能诱导钢中晶内针状铁素体形成。


来源:热加工论坛

编辑:朱光明  校对:孙超  审核:吕东显 
媒体合作: 13501198334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