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发展总体现状
⊙国内汽车钢零件热处理发展现状
⊙国内汽车铝合金零件热处理发展现状
⊙总结
(一)汽车行业发展总体现状(点击阅读)
(二)国内汽车钢零件热处理发展现状
2.1 总体进展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约70%~80%的零部件需要进行热处理(基本为钢质零件),以保证整车安全可靠性。其中,车身结构件包括A/B柱、保险杠、中央通道座椅梁、车门防撞梁、边梁、加强筋等,这些零件全可以通过热冲压成形获得。汽车底盘件包括发动机气门、弹簧、挺杆、凸轮轴、曲轴、连杆、活塞等零件,用于传动转向系统的半轴、半轴套管、转向节、转向球头、下摆臂、转向拉杆、转向接口等零件,变速器的差速器齿轮、变速器轴齿轮、销轴等,用于减震的汽车板簧、螺旋弹簧等零件,另还有汽车上大量使用的紧固件、弹簧、轴承件等,这些零件涉及的热处理工艺则相对较为复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渗碳、渗氮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持续迅猛发展,我国汽车钢零件热处理产能突破500万吨/年,有效满足了汽车车身、发动机、传动系统等核心汽车总成零部件系统的加工需求。根据中热协公布数据,通常情况下一辆乘用车的重量在1.5t-2.0t左右,所需热处理的相关零部件重量约占汽车重量的60%左右。按照一辆汽车重量为1.5t,所需热处理零件占汽车重量的60%保守估算,2024年,中国汽车零件热处理量从2020年的约1600万吨增至2519万吨,钢铁材料热处理服务占比从30.3%提升至34.3%,产值高达763亿。随着国内热处理技术应用比例大幅提升,设备及工艺材料市场规模也从150亿元增长至2024年突破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行业利润总额也从2021年的120亿元增至2024年的突破200亿元,大量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全球化布局实现了利润增长,重点企业毛利率提升至20%以上。但依旧存在传统低端热处理设备产能过剩,导致价格竞争激烈问题,部分企业的毛利率依旧不足10%。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发展,国内汽车钢零件热处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首先材料方面,高强度钢(HSS)和超高强度钢(UHSS)取得进展,宝钢、鞍钢等企业开发出第三代高强钢。轻量化钢材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高端产品(如2.0GPa级热成形钢)市场占比从18%提升至3 0%。合资车企本土化采购比例提升至65%,定制化订单占比超45%进一步聚焦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内企业逐步摆脱进口依赖,高强钢、镀锌钢等产品出口量增加,出口额从2021年的8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5亿美元,其中东南亚、欧洲市场占比超过60%,国际市场份额占比达15%。但依旧存在对高端钢材依赖进口,电动汽车专用钢、耐蚀镀层钢等高端材料自给率不足问题(2024年进口依赖度≥60%),且低端汽车钢产能过剩问题依旧存在。热处理工艺技术方面,近年来装备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正逐步提升,除常规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大量先进的热处理工艺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真空渗碳、离子渗氮、可控气氛热处理、感应热处理等,成为汽车钢零件热处理加工主流,另诸如激光表面改性、等离子体热处理等前沿技术也逐步得到应用,发明专利累计申请超过1500项,牵头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但仍有部分高端热处理装备和工艺技术依赖进口,如高精度温控系统等关键设备仍强烈依赖德、日企业,国产设备技术稳定性不足;国际市场份额低,中国热处理企业全球市场份额仅为国际前五强企业的1/3,2024年出口占比不足15%。另一方面智能化汽车钢零件热处理工艺也得到广泛应用,如AI高精准温控系统、数字化热处理工厂逐步普及,设备互联与远程监控技术。通过采用这些先进智能技术,对热处理生产(包括程序、工艺)过程进行自动控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汽车钢零件热处理质量,使汽车钢零件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能够显著减少能源消耗、有害物质排放。此外,近年来国内新型热处理设备(如智能热处理炉、脱氧炉)普及率提高,国产设备占比从50%增至70%,工艺精度控制达到±3℃以内。但截至“十四五”结束,我国热处理行业尚未实现智能化覆盖率90%这一目标,尤其国内大量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进度滞后轻量化进程滞后。低碳也是目前国内汽车钢零件热处理产业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内已开始逐步采用节能热处理技术,2024年单位能耗较2020年降低约12%。但是截至“十四五”结束我国同样也未能达到既定“双碳”目标的40%,行业总体能耗水平依旧偏高,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碳排放强度仅降低15%,距25%目标差距明显,绿色转型压力依旧巨大。
作者:冯毅,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企业受聘高级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