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风电法兰圆坯探伤不合原因分析
最新动态
风电法兰圆坯探伤不合原因分析
2025-07-102

      近期,供某公司风电法兰用的Q355NE 连铸钢材,用户探伤后不合格,为了查明原因,调查了该炉号的生产过程,并利用检测设备对不合样品进行分析,最终找出了探伤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生产工艺 

       Q355NE 生产工艺流程为转炉/电炉+钢包精炼炉(LF 炉)精炼+真空脱气(RH 炉)+连铸φ800mm 圆坯+缓冷+下料段+加热锻造+碾环+正火+机械加工+探伤。

2

理化检验 

2.1 化学成分分析
    化学成分符合标准要求, 见表1。
图片

2.2 定位解剖和宏观断口观察
     图1 是法兰缺陷位置和形貌。缺陷位于距内径10~60 mm、深度30~140 mm 处,长条点状、断续分布,探伤当量φ2.0~φ7.0。定位解剖、酸浸低倍检验后,发现其为长条状细直小裂纹,密集分布在中部环状区。沿一条裂纹打断,断口平齐、呈灰白色,小裂纹处有一斑点,因斑点横截面露于外表面,低倍检验时被酸腐蚀为黄色,看不清形貌,其它断口面存在暗色的小点,该断口呈现出明显的脆性断口特征。
图片
2.3 金相检验
     图2 是不同倍数下法兰缺陷的显微组织。缺陷样品显微组织为交替分布的偏析带,偏析带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如图2 所示。偏析是钢在凝固过程中出现的结晶不平衡,一般先凝固的含有较多的高熔点元素, 后凝固的含有较多低熔点元素,成分上的不均匀导致了组织上的不均匀, 这种偏析既包括碳和合金元素的偏析,也包括杂质和气体元素的偏析。偏析所形成的带状组织,会降低钢材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横向的塑性和韧性性能, 使钢材呈现各向异性。另有文献记载,偏析对氢脆裂纹非常敏感。带状组织上常伴有夹杂物,这些在凝固后期的树枝晶间形成的析出物,也会加重带状组织的危害,导致钢氢致裂纹敏感性增强。Serna等人也发现在含有高析出的碳化物以及碳氮化钛(铌)的带状组织中更容易诱发裂纹尖端。带状与基体的组织不同,不同组织性能不同,在受外力时,性能较弱的组织会成为薄弱区域,强弱带之间就会产生应力集中,组织交界处可能成为氢致裂纹的核心和扩展路径。
图片
2.4 微观断口分析
     图3为法兰缺陷处微观断口形貌。从断口形貌图可以看到,断口处存在大量密集分布近似圆形斑点,斑点尺寸为50~500 μm, 斑点颜色比基体略深,大斑点内还聚集着小斑点,斑点深浅不一,斑点较浅,大部分可见底,斑点与基体有明显的分界线;斑点内壁光滑,光滑的自由面上还有较多因气体存在而形成的气蚀孔隙,斑点区可见碎条状形貌;小斑点心部可见夹杂物或微裂纹,斑点多以夹杂物为核心向外扩展,基体是被拉长的韧窝。从断口微观形貌分析判断是白点缺陷,显微孔隙和光滑自由表面、夹杂物等成为白点的核心和气体聚集的陷阱。
图片
2.5 夹杂物定性分析
    图4 是夹杂物能谱分析结果。斑点处存在颗粒状的夹杂物, 能谱定性分析结果是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的复合夹杂物。
图片

3

缺陷的定性、产生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探伤检验结果显示缺陷是长条状、断续存在的,酸洗试片上可见细长裂纹,缺陷处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交替分布的带状偏析。断口低倍下观察到暗点,高倍微观形貌上观察到白点特征。一般情况下,白点与正常基体断口形貌不同并有明显的界限,并且材料刚产生的白点与随后进行热处理或热加工的白点形貌不同,因此白点的形貌特征比较复杂。常见的退火态、热轧态、预硬态白点多为碎条状、碎块状、颗粒状等准解理断裂形貌, 白点核区常可观察到波纹状等特征,并且白点处常以夹杂物、显微气孔或碳化物为核心扩展长大,白点的这种解理不同于普通的准解理,看不到明显的河流花样、舌状花样形貌, 解理面变得模糊不清晰。

      调质态白点常见到浮云状断裂形貌,并可在白点与基体交界处观察到鸡爪纹。本文研究的Q355NE,从微观断口呈现的碎条状形貌和光滑的自由表面及气蚀小孔等特征,判断是白点缺陷。由于白点缺陷在低倍酸浸腐蚀检验下形貌不明显,很难直接定性,因此需要通过断口形貌来进一步分析判断。
      白点是氢和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白点的形成是不断发生和不断长大的过程。它可以产生在各个过程中,铸造、锻造、轧材及随后的热处理前后都可能产生。白点生成孕育期包含钢中氢的偏聚、偏聚区的形成、氢的析出和分子化、白点裂纹的产生与逐渐扩展。刚出现的白点尺寸很小,检测设备很难检测到,随着氢向微孔隙中的聚集,特别是钢中夹杂物、碳化物较严重时,它们与钢基体膨胀和收缩不同,所形成的间隙容易容纳氢,成为氢的汇合地,聚集到汇合地中的原子氢化合为分子氢,分子氢的体积是原子氢的十几倍, 随着氢的不断聚集和化合,夹杂物或碳化物表面、晶粒边界、显微孔隙等周围氢压力不断增大,当氢压力高于钢材的强度极限时,由核心向四周扩展,这样循环交替进行,逐渐使微孔隙发展成为微裂纹,呈现出白点缺陷。钢中氢含量越高,内应力越大、内部缺陷越严重,白点形成的孕育期就愈短, 形成得越快。反之,孕育期愈长,白点的形成就有个滞后的过程, 所以有些白点是在使用过程逐步形成,导致出现零部件的失效。
      通过对冶炼工艺过程调查,该炉号中包温度1544~1550 ℃,液相线温度1510 ℃,过热度为34~40 ℃;拉速0.16m/min,恒速。浇注时过热度偏高,导致出现偏析和夹杂物等冶金缺陷。真空处理过程,本炉钢极限真空保持时间为25min,软吹时间25 min,抽真空采用真空泵和机械泵交替的方式进行,因交替使用,导致抽真空效果不足。本炉钢RH 脱气因不是首炉,冶炼过程中未定氢。另外,冶炼该炉钢时正值雨季,炼钢使用的脱氧剂因长期放置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加上连铸保护渣干燥不良等原因,导致钢中含有过量的氢,最终出现了白点。综合分析,法兰盘存在白点形成的直线状裂纹是探伤不合的主要原因,组织上的偏析和夹杂物促进了该缺陷的形成。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除了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氢含量、减少内应力、控制抽真空过程外,还应减少钢中内部缺陷,比如夹杂物、碳化物、微气孔等,减少储氢条件的出现也能抑制白点的产生。对于显微偏析,我们要控制好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 避免粗大晶粒的形成,热加工时,增大锻造比和压下量,采取扩散退火等处理都可以减少偏析程度。
4

结论 

 (1) 白点形成的微裂纹是探伤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夹杂物和显微孔隙、偏析组织的存在,不仅为白点的形成提供了储氢空间,而且受载后容易应力集中, 促进白点的形成。

(2) 低倍形貌不明显的白点,可以做断口进一步分析,这一方法也提高了对白点缺陷判定的准确性。目前还没有高倍下断口评定白点的微观形貌评级标准,还需要多积累图片资料,进而制定指导性的参考图谱。


来源:热加工论坛

编辑:朱光明  校对:孙超  审核:吕东显 
媒体合作: 13501198334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